近日,北京师范大学陆续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方案与实施建议(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与《典型案例集》,展示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代表性成果。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方案与实施建议》正式发布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方案与实施建议(2025年)》。该方案立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系统梳理了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诉求,旨在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与实施路径,助力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中小学系统化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既是顺应全球科技变革趋势的战略选择,更是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近期我国多个省市已率先发布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推进方案与课程指导纲要,为课程落地实施提供了政策指引,然而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课程资源碎片化、教学场景与实际应用脱节等挑战。因此,如何将宏观蓝图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仍需在课程体系、支撑平台、教学资源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立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系统梳理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诉求,提炼出涵盖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教学策略、教师培训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在对多所中小学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方案,以期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一线教师提供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行动指南。
本方案由北京师范大学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牵头,通过大量走访调研教育领域专家、一线教师及科技企业完成。方案包括“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内容框架、教学实施建议”三大核心板块,提出了覆盖小学至高中不同学段的分层递进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亮点内容:
一、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面向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既要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更要将“科技向善”的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调“科技向善”和安全与伦理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须突破传统学段划分的思维定式,转向基于认知规律的分层课程设计,构建动态适配、分层递进的模块化课程。
注重核心素养与能力培养。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工智能素养,确立兼顾基础知识与前沿发展的顶层、中层、底层的系统性结构设计。
二、内容框架
本方案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划分为“认知、应用、创新”三个阶段,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人工智能原理基础(帮助学生理解AI基本概念与主要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应用(探索语言大模型和多模态技术的现实应用)、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从硬件搭建到智能交互,形成完整实践链条)、人工智能安全与伦理(贯穿其它三部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技术治理与社会责任)四个部分。这四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内容
为适配不同阶段学习者的认知基础,针对复杂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构建多层次内容体系,提出“黑盒-灰盒-白盒”三阶实践模式,既符合认知发展规律,又能有效支撑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分层设计
三、教学实施建议
在校内落地方式方面,为系统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常态化实施,需立足学校现有课程体系与活动载体,构建多层次、跨领域、动态适配的融合教学模式。提出诸如信息科技类课程融合教学、跨学科渗透教学、特色拓展教学、分层实施策略等具体落地路径。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建议构建起具备前瞻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支撑平台。通过“黑盒-灰盒-百盒”三阶教学路径适配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在教师能力标准方面,构建“意识-伦理-技术-融合-发展”五维能力框架,系统构建具有前瞻性、实践性和指导性的能力标准体系。旨在清晰界定教师在数字化教育场景中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要求,为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教师培训体系设计及教育教学实践优化提供清晰的指引与参考。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与《典型案例》正式发布
自2024年4月以来,北京市教委启动了中小学校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工作,并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北京电化教育馆)承担试点学校的实践指导、案例遴选和成果提炼工作,立求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的实践路径、培育一批创新标杆场景。
为总结试点工作,立足教育视角、专业视野,秉承开放包容、审慎理性态度,工程研究中心和市数字教育中心联合编写《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重点梳理试点工作情况,系统呈现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施路径和应用成果,精准提炼当前痛点与挑战,为中小学教师、各级基础教育管理部门的人工智能赋能工作提供范式参考。
点击查看蓝皮书
蓝皮书主张智能技术服务教育需采取“以人为本”的政策措施与行动步骤,以确保其使用符合伦理、安全、公平,并具有实际意义。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场景应用已展现巨大潜力,部分场景应用已较为成熟并开展规模化落地,而部分场景应用仍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亟需持续推进。同时,蓝皮书强调应强化教师在技术应用中的引导者和实践者主导地位,保障人工智能合理使用。
立足当前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现状,蓝皮书提出“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优选推广成熟教育应用、理性建设推进教育试点、教育业务牵引全链赋能、重数据隐私与伦理治理”的发展建议,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科学融合与稳步发展。
蓝皮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人工智能部门主任作序,并得到了一线老师和相关专家的高度认可。配套编制的典型案例,集中呈现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经验做法,将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规模化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与实践范式。
相关链接
评测榜单发布!“北极星”基础教育大模型评测场V1.0
“师承万象”基础教育大模型开放使用!北师大牵头编制团体标准!
-bnuweixin-
来源:人工智能学院
排版:张月
责任编辑:付舒颖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