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港清晨捷希缘,鱼腥味混着海风往人鼻孔里钻。
鱼摊上,鱼鳃还在渗血的黑尾鲅鱼堆成小山,银蓝色的脊背泛着水光;
旁边冰面上,黄尾鲅鱼的肚子已经发灰,尾巴那点黄色像褪了色的旧油漆。
卖鱼的老张挥着带血的刀喊:“黑尾 35,黄尾 18!”
有人伸手要摸黄尾,被他一胳膊挡回去:“这货肉柴得像老树皮,不懂别瞎买!”
黑尾和黄尾,看着都像鲅鱼,其实差着辈分。
黑尾是正经鲅鱼,学名叫蓝点马鲛,鲭科马鲛属的 “名门正派”;
黄尾那是鲐鲅鱼,鲭科鲭属的 “远房亲戚”。
你看黑尾的尾巴,黑得发亮,上下各挂着 8-9 个小脂鳍;
黄尾的尾巴黄不拉几,脂鳍只有 5 个,少得可怜。
老渔民都知道,这脂鳍数量就是肉质的身份证 —— 脂鳍 多的,肉里藏着的油脂也多,下锅才香。
胶州三里河遗址里,挖出来过三千九百年前的鲅鱼骨头,堆得跟小山似的。
那时的人就懂这鱼好吃了。
到了明代,鲅鱼成了贡品,《西京杂记》里写 “蔚陀献高祖鲛鱼”捷希缘,这鲛鱼就是鲅鱼。
青岛人对鲅鱼的感情更深,谷雨前后女婿要是不送两条黑尾鲅鱼给丈人,老人能念叨一整年。
这习俗叫 “鲅鱼礼”,崂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最早是个叫小伍的孝子,冒着大风浪出海捕鱼救病母传下来的。
挑黑尾鲅鱼有讲究。
鱼眼得黑亮圆鼓,像刚抹了油的黑珠子;
鱼鳃要鲜红,闻着是海腥味,不是烂泥味。用手指按按鱼身,能迅速回弹的才新鲜。
渤海湾的黑尾最肥,脊背上那道蓝黑色像泼了墨,肚子雪白得晃眼。
这时候的黑尾,肉切下去会回弹,炖熟了筷子夹起来颤巍巍的,鲜得能把舌头吞下去。
黄尾就不同了。
它体型短宽,肉看着厚实,其实发面。
下锅炖半小时,肉就散成碎渣,腥味还特别重。
这是因为黄尾含组胺酸多,不新鲜时更容易变味。
市场上黄尾多,因为便宜,有些小贩会混着黑尾卖。
但老青岛人一眼就能识破 —— 黄尾背上的斑点是模糊的灰点,黑尾的蓝点像用颜料点上去的,清清楚楚。
青岛人做黑尾鲅鱼有祖传手艺。
最经典的是鲅鱼饺子,把鱼肉剔下来,用刀背排斩,砧板咚咚响半天,直到鱼糜能粘住刀面。
掺点五花肉末,撒把韭菜,包的时候皮要捏出十八个褶。
下锅煮开,饺子在水里翻白,咬开一个,鲜汁能烫得人直哈气。
沙子口的渔民还会做熏鲅鱼,用糖和酱油腌透了,再用松枝熏得金黄,嚼起来越嚼越香,配玉米饼子能多吃两碗饭。
现在鲅鱼礼还在传。
每当鲅鱼上市,青岛街头尽是拎着泡沫盒的女婿,盒子里垫着冰,黑尾鲅鱼的尾巴露在外面,黑得发亮。
福利院的老人也能分到,志愿者把鱼肉挑出来炖成豆腐汤,
热乎着端过去。只是老渔民会叹口气:“现在黄尾越来越多,真鲅鱼少了。”
买鲅鱼那天,记住老张的话:“看尾巴,摸鱼身,黑尾鲜得跳,黄尾柴得笑。”
别省那点钱,买错了,肉柴还腥,对不起大海里长了一整年的鱼,更对不起等你回家吃饭的人。
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