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特赦1959》里聚赢盘,黄维的形象颇为滑稽,他固执到让人忍俊不禁。若套用杜聿明的话来评价,他根本算不上一个合格的中国军人:当志愿军攻克平壤时,他竟然气得叼着筷子直接晕倒在地。戏剧化的表现虽夸张,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这位将领的尴尬处境和复杂性格。
在真实的历史中,黄维并不会因美军的失败而气急败坏。事实上,他在被特赦时坦言:“我在被俘的那一天就已经决定了,如果有机会获释,我不会去台湾,更不会出国,我唯一的心愿就是留在大陆。”他还表示,三年内战严重阻碍了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自己愿意投身科学实验,研发一种举世无双的机器,弥补战争带来的损失,以此赎罪。可以看出,他内心其实早已认清打内战并非正道,更清楚自己并不适合担任大兵团司令。
展开剩余73%黄维在回忆录中也承认,自己在指挥作战上力不从心。关键时刻,他往往只知道向蒋介石发电报请求空投凝固汽油弹和毒气弹,部队的调动毫无章法。其实在军界,他更像一个学者型军官。黄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又在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区队长,还曾是康泽的老师。作为教官,他更擅长课堂和训练场,而非战场上的临机决断。
也正因为如此聚赢盘,黄维在国民党军中常被视为“书呆子”。他几乎把老蒋的高级军事院校读了个遍,每毕业一次就会留下任教。相比之下,同为黄埔一期的胡宗南和杜聿明,早已各自坐镇一方,成为炙手可热的战场主帅。甚至黄维当年管过的学生康泽,也差点接班蒋介石,王耀武则位居山东省主席与二绥靖区司令的高位。而黄维此时才刚刚被推上兵团司令的位置。
在蒋军内部,黄维的资历和人脉复杂。他长期担任教官,使得许多高官曾是他的学生。即便在战犯管理所中,他也常以长辈姿态对待杜聿明、王耀武等人。然而,这种“师长”身份并不能转化为实际的战场威信。尤其在淮海战役前,他原本还在筹备武汉军官学校,结果被紧急推上十二兵团司令的位置。这个任命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愿意接受,他曾当面对蒋介石直言“离开部队太久,带兵会很困难”。
历史最终证明,黄维的担忧并非多余。他五病缠身,缺乏战场经验,却被推上生死攸关的淮海战役前线。十二兵团刚一组建,就因为派系和人事之争陷入矛盾。胡琏本该是司令,却因白崇禧的反对而被排挤。黄维带着勉强答应的心态走马上任,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胜任。
淮海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而黄维的反应却迟缓无比。他既不了解前线部队的实际情况,也未能公正协调粮弹分配,导致军中怨气丛生。第八十五军因长期被忽视,甚至在饥寒交迫之下整师投诚。面对层层包围,黄维迟迟不下突围决心,最终耽误了最佳时机。等到仓促决定突围时,他又寄希望于空军空投凝固汽油弹来掩护,甚至连毒气弹说明书都没来得及分发,最后一把火烧掉,徒留笑柄。
战场上的黄维,既无将帅的魄力,也缺乏临机处置的能力。最终,他坐上坦克妄图突围,却因车辆抛锚而被俘。这场滑稽的结局,恰恰成了蒋军在淮海战役中整体混乱与无力的缩影。用一个字来形容蒋军在那场关键战役的表现,那便是:“乱!”
这就是黄维——一个书卷气浓厚、却并不适合战场的“机械专家”,被推上风口浪尖,最终留下了一段颇具讽刺意味的历史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